上海驿佳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 技术文章 » 针灸的作用和特点

针灸的作用和特点

admin 发布于 2013-04-20 16:37 被浏览了 2433 次

针灸的作用和特点


 针灸作用既不是针对病源,也不是直接作用于患病器官本身,而是通过对人体体表一定部位(腧穴)的刺激,激发其本身固有的调节功能,改变患病器官或组织的病理功能状态,使之恢复“常度”。它是一种建立在自我稳定(平衡)调节基础上的自然疗法,其作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性
  整体观是中医学基本特色之一,也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能过对人体针灸模型的欢察整体呈现,该学说认为人体体表与体表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在疾病状态下,体内脏腑的病变可以在体一定的部位(腧穴)反映出来;体表某一局部的病变可以在另一远隔部位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其反应点多与腧穴相吻合)。在针灸临床上,刺激体表的反应点(腧穴)可以治疗内脏或体表相关部位的病变。因此,针灸临证选穴常常是“以表治里”、“以下治上”、“以左治右”,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明显不同。针灸作用整体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同一个腧穴可以有多个效应部位,即针灸作用的“多靶点”特性,而且在一定刺激
量条件下,单一腧穴的刺激还可产生全身性的效应 即表现为针灸的“非特异性”作用。
(二)双向性
所谓双向性,是指同一腧穴的刺激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状态的影响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重效应,即在机体器官功能活动状态病理性减弱时,针灸可使之增强而显示兴奋性效应;但在机体器官功能活动状态病理性增强或过度亢进时,针灸的调整作用使之减弱而发挥其抑制性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一般通过选择不同的针灸手法来实现,但临床上也可见用相同的针法(如不具补或泻性质的“平补平泻”法)或灸法(如温灸法)取同一穴位施治可以治疗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疾病。例如腹泻和便秘,尿失禁与尿潴留,痉挛与弛缓等等。即使在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病理过程或不同病理阶段亦是如此。例如,在痢疾的急性期,针灸可抑制肠蠕动而止泻;而在痢疾的恢复期,特别是休息痢,针灸可促进肠蠕动而通便排毒。这提示,针灸作用的性质除了受操作手法的影响外,还受到患者的功能状态的影响。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正是其能够在临床上发挥“补虚泻实,协调阴阳”,使之“归于平复”的作用

(三)无毒副作用
  针灸作用的这一特点是由于其作用机制所决定的,因为它 并非针对病因进行强制性的干预,而是通过调整机体内在的“控制系统”而纠正偏差。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针灸刺激通过 激发机体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因 子等等)的释放并提高相关物质受体的反应性,引起内源性药 物的药理的作用。由于这是一种良性的生理性的调整,不会出 现“调节过度”的现象,因而表现出作用的安全性,不会产生外 源性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针灸作用的这一特点也是针灸的最 大优势。对于针灸作用的这一鲜明特点,针刺麻醉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针灸麻醉的麻醉作用虽然比不上药物麻醉,但是其安全性能最高,避免了因用药引起的医源性疾病或因操作失误或用药过量而遭致的意外。同时它还具备了许多药物麻醉所没有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病人配合的外科手术(如喉、脑部手术等)麻醉,针刺麻醉的优势更为突出。再者,针灸在产生麻醉作用的同时还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良性调整作用,因此还可提高某些手术中的安全度并减轻术后反应,如药麻心脏手术中,特别是心内直视手术,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常见的,而针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较少,而且采用一般治疗方法都可以纠,从而提高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