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驿佳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 技术文章 » 骨盆详解
骨盆详解
骨盆详解
是躯干下部的骨质部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胎儿娩出时的必经骨性通道,其大小和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
1.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能:骨盆由能骨、民骨及左右两块骸骨组成。锨骨由5块能椎合成;尾骨出4—5块尾柜合成;每块筋骨由筋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 (2)骨盆的关节:包括既韶关节、耻骨联合和能尾关节。 (3)骨盆的韧抿骨盆各关节韧带具有加固骨盆及其关节的作用。有两对重要的韧带,一对是能、后骨与坐骨之结节之间的能结节韧带,另—对是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能棘韧带。既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的指标。妊娠期受激素的影响,韧带稍变松弛,各关节活动度有一定的增加,有利于分娩。
2.女性骨盆模型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耻骨梳、弓状线和既骨师的连线为界,将骨盆分成上、下两部:上部为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下部为真骨盆,又称小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下,为胎J瞅出的必经之路,又称骨产道。但临床上难于直接测量,一跋可借对假骨益各经线的测量为间接估计真骨盆的大小。 3.骨盆平面。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的骨性通道,故又称产科骨盆,为便于理解和掌握分娩机制,将骨盆腔分为三个主要的假想平面。 (1)入口平面(骨盆入口)即大小骨盆的交界而,呈横椭圆形或近圆形。两侧为骸耻线,后方为能师。包括3条径线: ①前后径是指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与能师中点之间的距离,也称为真结合径,
②横径
径最长。
③斜径
12cm。
平均为Ucm。
为两侧始耻线间最大距离,平均为13cm。入口平面以横由一侧的能够关节至对侧的骸耻隆起的连线,平均为 (2)中骨盆平面(骨盆最小平面)是指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棘和第4—5既椎之间相连而成的假想平面,为一竖向椭圆形,是骨盆腔最狭窄的平面,前后径大于横径。
①访后径 自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问径的中点至能骨下端的连线,平均约为比5cm。
②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是中骨盆最短的径线,具有重要的产科学意义。平均约为10叨。
③坐舍切迹坐骨棘到锨骨边缘距离,即锨棘韧带的长度,正常情况下可容3横指,平均约为5—5.5叨。
(3)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由前后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前三角的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弓:后三角的顶端是能尾关节,两侧为锨结节韧带,两坐骨结节问的连结即坐骨结节间径为共同的底边,是骨盆出口的横径,平均约9cm。骨盆出口前后径为能后关节至耻骨联合下缘间的连线,平均约为12cM。.前矢状径为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距离,平均为6c队后矢状径为既骨尖端至坐骨结节间中点的距离,平均为8.5cM。
(4)骨益轴(产轴)为连接骨盆各个平面中心点假想轴线,该轴,k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前向下。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娩出。
4.骨盆的类型。根据骨盆形状分为4种类型。
(1)女型: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骸骨翼宽而浅,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叨。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
(2)扁平弛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度、能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型,故5B骨短而骨盆浅,在我国妇女中较常见。
(3)类人猿坐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的横径均缩短,前后径稍长。既坐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铰突出,耻骨弓较窄,但能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饺窄而后部较宽。既骨往往有6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深。
(4)男型: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能坐切还窄呈高弓形,能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因男型骨盆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难产。这种类型较少见,在我国妇女中仅占1%一3.服。
骨盆的形态、大小除种族差异外,其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与性激素的影响。临床多见为混合型骨盆。